污染防治 科技先行——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见闻(一)

甘肃职信网 职称新闻
比赛现场,兰州大学讲师于桂琴介绍“重金属(铬)捕捉剂”的开发与应用课题。
科技改变生态。12月19日上午8时,广东省佛山市潭州国际会展中心,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赛场内,于桂琴已经准备就绪。此时,距离比赛仅有半小时,于桂琴正在思考如何把团队的研究成果以最好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
两个月前,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题目发布,兰州大学讲师于桂琴和她所在的团队结合研究实际,选择了“重金属(铬)捕捉剂”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制革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铬离子,其主要存在形式为Cr(III),直接排放不仅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降低制革行业复鞣染色废水的铬离子,于桂琴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确定通过萃取和絮凝两种方法有效捕捉金属离子,提取废水中的重金属(铬)。
“这将对降低制革行业废水排放量,减少排放水体总铬含量,减少制革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产生较大作用。”于桂琴介绍说。
“制革行业复鞣染色废水中含有被各种皮革化料结合或络合了的铬离子,目前的去除方法是用沉降法将有机化料和铬盐全部沉淀,使废水中的铬含量下降,达到排放标准,但缺点是会产生大量的污泥。”于桂琴在赛场上分析了当下铬离子去除方法的劣势后提出,可以针对性地利用萃取技术只将铬盐络合沉淀。
与现阶段对含铬废水采取沉淀法得到铬渣后再填埋处理的方法相比,利用萃取技术可以从金属离子稀溶液中富集和提取金属离子到有机相,实现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分离,不但能够有效地选择性回收污染物,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二次污染,而且萃取过程废水量少,操作工艺简单,绿色环保。
技术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早在两年前,于桂琴所在团队就已对萃取剂和絮凝剂进行探索研究,期间也走过弯路,经过一步步地反复研究,才最终取得了今日的喜人成果。
2021年1月,嘉陵江入川断面水质铊浓度异常,于桂琴所在团队负责人、兰州大学副教授刘相带队,主持治理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青泥河超标铊的降解工作,仅用3天就使青泥河全域铊浓度稳定达标,效果显著。
几年来,于桂琴团队在实践中检验实验成果,然后对研究成果进行升级迭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目前,于桂琴所在的研发团队已完成萃取铜离子的3个系列6个产品。实验室已制备公斤级产品,萃取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萃取成本大幅下降,已对接多家单位进行产品试用,反馈良好,工业化生产正在进行中。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够为生态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觉很满足。”走出赛场,于桂琴自豪地说。